
例如运营商们一再表示不会“杀熟”,但却在暗地里设置各种门槛,不给老用户办理新套餐。有的运营商会给用户推一些“优惠套餐”,但“试用期”一结束,套餐的价格就会悄悄调高;有的消费者被营业厅私自开通业务,自己根本不知道……运营商们各种套餐,让消费者眼花缭乱,并且套餐还变来变去,让消费者无所适从。据统计,最多的时候,市场上资费套餐高达上万种,别说是用户,就连一些运营商的工作人员,恐怕都无法说明白套餐的内容和消费规则。
对此,香江控股表示,考虑到进行本次交易时,标的公司存量项目较少,在建项目需要较长时间的建设和销售期,而项目开发前期投入较大、收入实现较少,项目开发与收入实现往往不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完成。为更好匹配标的公司的项目开发及销售周期,考核其盈利能力以保护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资者利益,故本次交易业绩承诺设置为4年合计数,未设定单独年度的业绩承诺。
随着“罗静案”发酵,引发部分在金融机构购买了涉案产品的投资者担忧。《华夏时报》近日曾独家报道,湘财证券主动管理的约5.6亿元规模资管产品踩雷“罗静案”,该公司引入了第三方接盘涉险资产,并就相关到期产品推出了“3322”兑付方案。即通过两年半的时间分四次兑付本金,比例依次为30%、30%、20%、20%,并于最后一次兑付时补贴2%的利息。不过,这份兑付方案遭到部分投资者反对。
责任编辑:王进和FOF基金要成鸡肋了吗?来源:基尔摩斯距离2017年首批FOF基金面世已经过了2年,在这2年的时间里,FOF基金的发展并未停止,反而愈加迅速,更多的基金公司加入其中,但是从基金的类型看 ,FOF却俨然成为养老基金的主场。2017年9月8日,首批FOF落地,基金业历史上第一次公募系FOF出炉,当时有南方、嘉实、建信、华夏、泰达宏利、海富通6家。
转型成功者罕见融创进军大健康,是房企在行业洗牌期谋求新出路的缩影。10月23日,中国海外发展(00688.HK)发布公告称,因公司发展需要,公司名称由“中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”变更为“中海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”。对于更名原因,中海并未提及。业内人士认为,这和中海这两年调整策略有关,从之前单纯的住宅开发商变身为国际化不动产开发运营集团,并低调进入教育、长租公寓、养老等创新产业,中海的“住宅地产理想”渐渐远去。
中国医疗机构靠各种“加成”生存的时代已经出现终结的信号。6月15日零时起,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正式实施,届时该市近3700家医疗机构将取消医用耗材加成。此举有望拔掉医疗机构“加成”的最后一根稻草。第一财经记者11日上午从北京市卫健委获悉,此次改革是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基础上,取消医用耗材加成,开展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,实行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,规范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,医疗机构将不再收取任何医用耗材的加成费用。